一、生產工藝
鑄造生產的主要工序如下:
(一)造型配砂。即將砂、粘土或黃土、焦炭粉、煤粉等物料,經碾碎、過篩混料后制成型砂。
(二)造型。首先根據鑄件的規格要求,做好一定形狀的木模,然后用型砂在砂箱內或地上制成砂型。
(三)溶化。將鐵塊及硒土、焦炭等材料送入沖天爐內溶化成鐵水。
(四)澆鑄。將熔融的金屬澆入砂型中。
(五)訂箱。砂箱冷卻后,用人工或機械的方法,從砂型中打出鑄件。
(六)清砂。用振動、鐵棒、手鑿、風鏟等工具把鑄件上的毛刺和砂土清除掉。
(七)舊砂回用。清砂后的舊砂經過一定處理后仍可回到混砂機中與新砂混合使用。
二、粉塵危害
鑄造生產過程中,在型砂配制、造型、打箱、清砂和砂輪加工等過程中,均可產生粉塵。由于鑄件品種和砂型的制造方法不同,型砂的成分也不一樣。一般型砂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約為20%一30%,有的高達70%左右。
產生粉塵的設備有碾砂機、篩砂機、拌砂機、皮帶輸送機、電弧爐、沖天爐、落砂機、噴拋丸機。
我國鑄造工廠(車間)除少數重點企業外,多數工藝操作及裝備都比較落后,仍為手工造型,就地澆注,清砂機械化程度低,工人勞動強度大。
據有關資料介紹,每熔煉一噸鐵水,散發粉塵6一15kg;在非熔煉的工藝過程中,每生產一噸鑄件,散發粉塵約50k8。1978年的一份調查報告中指出,全國300個鑄造車間,作業地點的粉塵濃度基本上不能達到國家衛生標準。全國農機重點企業的3874個作業點,有80%超過國家衛生標準。由于鑄造生產中粉塵濃度高,粉塵含硅量大,因此鑄造工人的矽肺病發病情況比較嚴重。
三、防塵技術
(一)工藝措施
l、固定作業工位應處于車間內通風良好和空氣相對潔凈的地方。
2、污染大與污染小的作業點要分開布局。如大型鑄造車間的砂處理、:清理工段可布置在單獨的石房內。污染小的造型、制芯工段應布置在全年最小頻率風向的下風側。
3、合箱去灰、落砂、開箱、清砂、打磨、切割、焊補等工序宜固定作業工位或場地,以便于采取防塵措施。
4、在布置工藝設備和工藝流程時,應為除塵系統的合理布置提供必要的條件,如風管的敷設、平臺的位置、除塵跑龍套的設備、粉塵集中輸送及處理或污泥清除等等均應考慮在內。
(二)對工藝和設備的要求
1、凡產生粉塵危害的定型設備,如混砂機、篩砂機、帶式輸送機、拋丸清理設備等,制造石應配制密閉罩;非標準設備在設計時應附有防塵設施。各種設備的除塵器選用如表24所示。
2、散粒狀干物料的輸送宜采取密閉化、管道化、機械化和自動化措施;砂準備及處理生產應密閉化、機械化;大量的粉狀輔料宜采用密閉性較好的集裝箱、袋或料罐車輸送。
3、粉料輸送應縮短輸送距離,減少轉運點,粉狀輔料輸送盡可能采用氣力輸送。
(三)對廠房建筑的要求
1、鑄造車間的位置若在集中采暖地區,應位于其它建筑物的非采暖季節最小頻率風向的上風側;若在非集中采暖地區,其廠房應位于全年最小頻率風向的上風側。鑄造廠房的主要朝向宜為南北方方向。
2、中、小型鑄造車間采用短形平面布置時,不宜超過三跨。
3、鑄造車間廠房應設置天宙,排風天窗宜直接布置在熱源上方,應防雨;熔化、澆注區應設避風天窗;落砂、清理區宜設避風天窗。
(四)通風除塵措施
1、煉鋼電弧爐的排煙凈化
①小于或等于5噸的電弧爐,宜采用上部或開式傘形罩、電極環形罩、吹吸罩方式的爐外排煙措施。小于或等于10噸的電弧爐,宜采用爐蓋排煙罩、鉗形排煙罩方式的爐外排煙措施。
②大于或等于10噸的電弧爐宜采用脫開式爐內排煙措施,或爐內外結合徘煙措施。
③屋頂排煙,與以上兩種措施結合采用。
2、沖天爐、有色金屬熔煉爐、加熱爐及其它爐窯均應采取通風除塵措施。
3、破碎、碾磨、篩選、舊砂冷卻、砂處理、落砂、清砂、料倉等產塵設備及輸送部位都應有通風除塵措施。
(五)其它措施
1、在工藝允許的條件下,粉塵作業區宜采取地面灑水措施,在粉塵飛揚的工段可采用噴霧降塵。
2、接塵工人應佩戴符合國家標準的合格個人防護用品。
3、應建立測塵制度,加強監督。對除塵裝置應定期檢查測塵工況,使其正常運行。